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3月30日晚校园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以来,智能工程学院所有在校教师把岗位当“战位”,他们不论年龄、不论岗位,均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昼夜坚守,用实际行动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陈岳平:清晨六点,60后的陈岳平老师已经开始了一天的防疫工作,今天已经是他连续工作的第10天。30日晚收到学校紧急召集令后,已经58 岁的他没有迟疑,当即驾车30公里返回学校,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安全执勤、送餐送水、楼层消杀、垃圾清理,他和年轻辅导员一样冲在抗疫的第一线,谱写了抗击疫情、无私奉献的赞歌。
“老师,宿舍里的暖水瓶不够了,能不能帮我们带两个?”“老师,我在医务室定了一些药,现在也出不去,您能不能帮忙想办法拿到药呀?”每天,陈岳平老师都会收到封控宿舍内学生的求助信息,根据学生们开出的“需求清单”,他主动沟通协调并及时上门送达,没有一句怨言。
深夜,结束一天的繁忙,他就在办公室简易的行军床凑合一夜,身边的降压药、降糖药不够了,就忍一忍自己解决。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些都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崔凤有:病毒无情人有情。校园突发疫情后,苏信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掀起集体战疫浪潮,忙而不乱,紧张有序。作为智能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70后的崔凤有老师深感责任重大,他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志愿加入抗疫第一线和学生们共渡难关。
民以食为天,学生更是如此。他主动加入到送餐的队伍中,秉承“将饭菜第一时间送达学生手中”的理念,争分夺秒、连续作业。饭菜发放完毕后,他担心有的学生吃不饱,便在走廊上往返询问“饭够不够吃?不够再加,一定要吃饱!”学生看在眼里,暖在心上,一句“谢谢老师,您辛苦了”赋予他前进的动力。此外,他还主动要求参加封控宿舍执勤,默默无闻地为学生做好各项后勤服务工作。他说:“整个执勤工作完成下来虽然很累,但当看到同学们能休息好、心情好、身体好,心无旁骛地去学习,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周忠梁: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猝不及防。3月30日晚8时,校园开始实施封控管理,正值当晚值班的周忠梁老师通过电话匆匆跟家人作了短暂告别,将自己7岁和刚满1岁的两个小孩留给了爱人和体弱多病的母亲照顾,也把自己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歉意深深埋在了心里,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了。
转入战时状态的他始终冲在防疫工作第一线,组织核酸检测、指导学生就医、搬运分发物资、清理封控区垃圾……他连轴工作,始终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勇于担当,任劳任怨。他将自己的所有关心都给了学生,而对自己却考虑甚少。在连续奋战的日子里,纵然身体屡感不适,他仍轻伤不下火线。疫情防控期间,他总是辛苦工作到深夜,梳理好第二天各项防疫要点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办公室躺椅上将就一晚。
作为一名80后党员,一名辅导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以校为家,冲锋在前,用有温暖、有责任、有韧性的态度服务学生,与学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张蕾:3月30日晚,突发的疫情打破了学校的宁静。得知学校对1号学生公寓实施封控管理的消息后,作为班主任,张蕾老师首先想到的是需要立即安抚同学们的情绪,解答他们的问题,并尽快让家长们安心。
作为一名90后的普通老师,她主动请缨,积极响应学院防控部署,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她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还主动承担班级所在封控楼层的执勤工作,化身“大白”为学生们打水送饭、垃圾清理等。她深入班级宿舍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及时了解学生身心状况,给他们送去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虽然工作辛苦,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总能看到她坚守岗位的身影。
她说:“这是我们离疫情最近的一次,害怕是真的,疲惫是真的,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终将战胜疫情,苏信加油,智工加油!”
庞飞燕:我校00后校友、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庞飞燕,2021年毕业于数控技术专业,他在校期间参加了苏信·精雕学院卓越人才训练营,以优秀的成绩被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录用,并被派驻到校企合作平台——苏信·精雕智创中心,从事工艺开发与学生培训工作。
3月30日晚上,校园下达封控管理通知之时,他正在实训车间开发智能制造职业体验示范中心的培训项目。封闭在校园后,他主动要求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加入了封控区1号学生公寓楼的送餐队伍中。他说:“是母校培养了我,才让我有了体面的工作,在人生路上有了更好的发展,能为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分内的事儿”。
在从事志愿防控工作之余,他还发挥技术专长,利用高精密五轴加工设备在鸡蛋上精心雕刻“病毒可以被隔离,但温暖不会”等内容,作为“盲盒彩蛋”送给同学们,以此鼓励处于封控期间的学弟学妹,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信心。
特殊的战疫,特殊的故事,特殊的主角,特殊的守护者。他们克服家庭困难,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是抗击疫情路上的“逆行者”,他们用实际行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学生们构筑起一道道钢铁防线,让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起迎接美好的明天。(智能工程学院供稿)